齐拨艺术和弦 共奏和谐文化乐章
一、建设和谐文化——艺术工作的时代主题
“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主张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和”与“宜”是中国传统艺术和谐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所谓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建设和谐文化的提出,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艺术工作者要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和工作的主题,充分发挥艺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和谐文化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造和谐生活——艺术的独特作用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营造崇尚和谐、追求和谐风尚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传播、建设和谐文化
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艺术主要是通过审美娱乐功能来实现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鼓舞作用。艺术以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书法、摄影、电影等生动丰富的艺术形式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折射出艺术家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反映、展示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和谐精神,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们的品格。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真、善、美,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人的精神情感层面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颂扬优秀人物,礼赞传统美德,传播和谐理念,思想性强、艺术性佳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生选择,这种巨大力量,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是任何其他作品都难以达到的。
2、培养、造就和谐心态
荀子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下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是一种与高科技相平衡的力量。艺术活动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社会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有利于克服“心理暴力”,引领精神追求,成为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3、促进、创建和谐社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它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正如杜卫所说:“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带着一定的民族、时代和阶级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定性渐渐地不为欣赏者所注重。另一方面,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人生意义和无限生命价值却更加突出。这几乎是艺术作品传播当中的一个规律。......自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艺术无时不刻在唤起个体内心的生活热情,帮助个体敞开心扉,克服心灵的麻木,打开心灵的枷锁,使人类心灵相互沟通,创造性地突破人际的隔绝,透过心灵的栅栏,实现人类彼此融合的过程。这对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创建团结友善、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繁荣先进文化、服务和谐社会—艺术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1、把握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创建和谐文化
人类艺术实践证明: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艺术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积极投身先进文化的创造活动,是时代和人民对艺术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艺术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精神,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功立业。
2、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
艺术要和人民心连心,人民才会和艺术心连心。一切先进的艺术,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人民的生活舞台每时每刻都产生着五彩斑斓的素材,人民为艺术创造提供着丰富营养。脱离了人民,艺术创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极其丰富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来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描写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生动实践,反映各族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受到人民的欢迎,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工作者。
3、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
艺术具有强大的社会感染力,艺术作品给人民群众以深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行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艺术工作者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党对艺术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社会正气,抨击歪风邪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自己的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为建设和谐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4、博采众家之长,焕发创造激情,谱写绚丽篇章
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说明:不朽的艺术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艺术大师,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饱蕴中华民族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史册中色彩瑰丽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追求,对艺术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博采众长,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焕发创造激情,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推陈出新,创造出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
总之,广大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自觉投身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实践,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艺术形式,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让艺术之花,结出和谐之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 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4]田永胜,发挥文艺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
[5]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
[6]秦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
[7]当代外国教育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8] 郭声健 喻娟,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