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音乐中的小调
欣赏曲艺节目,不难知道曲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曲艺自身的音乐,称“基本调”或“常用调”,这一类音乐主要是叙述,叙述功能较强;另一类是具有色彩性的、某些特定情节中运用的音乐,最典型的就是民歌中的小调,称为“附加调”。
小调由于短小精干、老百姓耳熟能详,往往在曲艺音乐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些配角人物的身上运用频繁),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曲艺音乐有哪些小调进入了?以浙江曲艺音乐为例,可以说几首在江南一带流传广、影响大的小调,都在曲艺音乐中有所运用。
譬如“孟姜女调”,在四明南词、温州弹词、衢州摊簧、蛟州走书、武林调、杭州小热昏、舟山新闻、温州唱新闻等中均有所运用。“剪靛花调”,在台州词调、杭州摊簧、衢州摊簧、武林调等中均有所运用。“鲜花调”,在四明南词、温州弹词、杭州摊簧、衢州摊簧、武林调等中均有所运用。“银纽丝调”,在杭州摊簧、衢州摊簧等中均有所运用。“无锡景调”,在温州弹词、舟山新闻等中均有所运用。“小板艄调”,在四明南词、温州弹词、杭州摊簧、武林调等中均有所运用。“杨柳青调”,在衢州摊簧、湖州琴书等中均有所运用。
在这些小调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孟姜女调”,但各自称呼不一。四明南词称[侉调],温州弹词、衢州摊簧称[梳妆台],蛟州走书称[梨膏糖调],武林调称[十杯酒],杭州小热昏称[容颜十杯酒]或[手扶拦杆]等。
搞过曲艺音乐的同志都知道,小调进入曲艺音乐之后多用于一些特定的情节,从名称上亦可以看出一些。如[采花调]、[采莲调]、[葡萄架],和采花、采莲、摘葡萄有关系;[小上坟],与小寡妇上坟有关系;[娃娃调]、[哭小郎],与小孩子有关系;[尼僧调]、[和尚调] 、[道士调],与和尚、尼姑、道士有关系;[游魂调],常常用在阴阳变异、鬼魂出现之处。如《活捉张三郎》中的阎婆惜和《李慧娘》中的李慧娘等;[白相五更调],与玩耍有关系,一般用在游手好闲者身上,如舟山新闻《劝嫖》唱段;[怕老婆调],一般用在怕老婆的男人身上,如舟山新闻《怕老婆》唱段;[堂命叹苦调],一般用在妓女身上,如舟山新闻《姻花女》唱段。
除上面谈到的四种特式外,小调还可在一些特定的情节上表现特殊的情绪,如四明南词中的 [锁南枝],专用于求饶时诉苦情的(艺人们称“诉难词”)。民歌联缀(亦称联曲体)在曲艺音乐中较多见,多直接引用小调来演唱,当然,这种特式一般用在开场前,和正场无直接联系。
以上是对曲艺音乐中的小调所作的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喜爱曲艺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不甚欣慰。
(作者系院科研处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