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关心艺术科技的一封信
1992年秋,我接到《艺术科技》编辑部寄来的新一期杂志,杂志中夹着一封信。我打开一看,是署名钱学森的信件!这使我感到十分意外。我迫不及待地将信读完。原来,这是钱学森看到刊发在该杂志上我的一篇题为《戏曲卡拉OK带的应用》的文章,专门写给该杂志编辑部的信,主要内容是他看了这篇文章后的一些想法和意见。真没想到,我的一篇短文居然会得到这位大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
1988至1990年,我担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期间,剧团排练越剧《陆游与唐琬》,由于剧情需要,用上了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我担心参与表演的队伍太过庞大,外出演出有问题。在排练中,我们用录音带伴奏,解决了伴奏、演员和乐队互相协调完成全剧的办法。此后一年多的演出实践使伴奏带得到广泛应用。后来我调到浙江艺术学校任校长,看到戏曲教学乐队为学生排戏伴奏,耗费时间和师资,就组织进行教学改革,用录音带伴奏,取得较好效果。师生们看到了借助科技促进艺术教学改革的潜力。我在这两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和展望,撰写了这篇对戏曲演出和教学伴奏有建设性建议的文章。
钱老为什么要关注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直萦绕在我脑际的问题。现在,钱老已驾鹤西去,我更感到这不是一封随意写来的普通信,这可是科学家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目光、严谨的作风和英明预见的体现。钱老看到了艺术表演和科技结合产生了节约开支、提高质量,使得艺术表演增强了科技含量和更趋科学化的一种新方法,便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今捧读钱老的亲笔信,我深深感到他的伟大和亲切。
钱老在信中说:“对2期27页卢竹音同志文章,我一方面觉得它很重要”,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重视和支持戏曲表演和教学中用录音伴奏的改革路子。同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以为‘卡拉OK带’这个词不用为好,我建议称此技术为‘录音伴奏’,简称‘录伴’”。
科学家看问题,往往是用发展的眼光。钱老在信中对将来寄托着希望:一是“将来技术发展了,还可以现场微调节奏,使与唱戏的演员同步”;二是“另外,我想是否可以建立起舞台技术业,即专门为舞台提供布景、音响、光照的专业公司。这样剧团的组织可以简化压缩,设备利用率得到提高,这不也是走向市场经济吗?”
科技的进步发展,证明钱老十几年前这封信中的意见非常精辟,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科学预见性。如“戏曲卡拉OK带”的名称早就不用了。现在叫“伴奏碟”或“录音伴奏”。钱老关于建立“舞台业”和“专业公司”的预言,早就在十年前开始实施,有的通过有效经营,已经发展得比较有水平了。我深切体会到,钱学森老不但高屋建瓴宏观看世界,而且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模范。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的很多科学研究灵感也来自艺术。”这和他本身热爱音乐并具有一定音乐素质和耳闻目染受音
多次阅读钱老的信,使我对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艺术一旦与科技结合,就会借助科技的翅膀飞翔!钱学森的人格魅力将永远鼓舞着我为艺术事业而努力。
(作者系院教学督导组教授,原学院常务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