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谐的人”
经常看到学校处分违纪违规学生的通报,这固然是“校有校规,违规必究”的必然,却总会让我生出些许惆怅之意:背负着处分之名的学生,让我联想到水泊梁山的宋江、林冲、武松额上的烙印。还经常听到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师生矛盾,有的让我很感惋惜——教师是认真尽责一心为学生好的,学生却有自己的处世方式,思维理念不同,方式方法不当,不必要的即时性的对立冲突就经常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磨擦常常会酿成较大的事件。探究对与错、是与非,似乎是必要的,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效果却总是让人遗憾。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本源上思考一下“学校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为白鹿洞书院手订《白鹿洞教条》时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教育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要实行做人教育,明理修身,由教师而至学生,教与学是统一的,而不是将教育视为追求个人功利的手段。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言明了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
教育先贤们提出的“培养和谐的人”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艺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居于首位,其所包含的一个重要或者说是首要内容就是“人格的和谐”。茅威涛、杨小青、董卿等名家明星当年是由浙江艺术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集专业思想技能和人文素养品格于一体达到“和谐”状态的特点,体现了“求真尚美、精艺修为”的学校精神和“德艺并育、桃李同春”的育人状态。
如何培养“和谐的人”?奥地利教育学家布贝尔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和谐的人”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师生关系的性质、类型决定了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方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人格的发展。
我们做过一项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选项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亲近学生”、“平等公正”、“教学有方”、“富有爱心”的老师,亲近、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公正的教师最受学生喜爱,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思想品格和情商特质也受学生关注。而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大多是“不理解学生”、“不太公正”、“无责任感”、“教学水平差”和“言行不一”的。从中看出,学生所喜爱的老师往往是具备了对学生关爱负责的“和谐之道”的,包括和谐理念与和谐方法。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主体在于教师,孔子的和谐师生观值得借鉴。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他与学生感情深厚、真挚融洽、情性相吸的师生关系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典范,为后世推崇和效仿。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核是和谐师生观,并由此形成和谐的教育方法。“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说明人无常师,用这种民主的理念对待学生,教师就不会高高在上板着脸孔说教,就不会以为自己说的是“绝对真理”,就不会喜欢学生唯唯诺诺、慎言谨行,容不得学生有出格违逆言行,而会虚心认真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有教无类”是对各类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平等,赋以同样的爱心、热心和耐心,行赏识和爱心教育,不仅喜爱优秀生,对于综合素质低、学习意识和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弱的学生也没有轻视或歧视,对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把教师看成良师益友。“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专长等因势利导,分类教育,重视教育方法上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是一些偏科的拔尖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我校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上,这样的成功例子有不少。“启发诱导”是让学生遇事就问“怎么办”、“为什么”,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孔子特别善于利用困难和困境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了启发诱导,少了枯燥教条、照本宣科的“一言堂”讲课,就不会让学生将逃课当成习惯,或课堂里昏昏欲睡,或无穷尽地开各类小差。实践教学是良好的办法之一,我院的综合展演季就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育形式,在实践中传授专业技能,获得启发,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循序渐进”体现了教育进度的和顺有序,不仅符合知识或技能的特点,也符合人的心理接受特征,掌握此点就不会急功近利,就不会有任务观念。孔子还主张通过道德学养的培养达到个人自身的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教师通过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和言传身教,达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目的,会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平等正义、科学创新、言传身教和深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后起的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外塑形象,内修氛围,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形成师生共同拥有的学校荣誉感,使学校和师生在发展中共同进步,形成师生和谐、秩序井然、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氛围。只有确立以培养“和谐的人”为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确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克服问题,超越自我,开发潜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的社会价值。
(作者系院党委宣传教育处处长、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