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浮云
一个时代的话剧,必然会带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在这个时代里,近年来,话剧市场逐渐火爆,各门各派的风格化体现形式越来越多,肢体剧的演出剧目层出不穷。对于戏剧系09影视表演班的同学来说,如何来书写这我们眼中的话剧时代,虽为不易,但仍然尽力去尝试。2011年6月19日—20日,由戏剧系影视表演专业教研室赵欣然老师导演、学生集体创排的肢体戏剧《人模狗样》在7号楼黑匣子演播厅上演,进行了一场探索戏剧的实践和交流。
当剧场的灯光暗下,演出开始,这并非是平庸化——
没有对白,只有舞台动作;
没有人,更没有狗;
没有具象的更多,只有意象的更多。
衣服——伪装物,脱下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骨头——欲望,无休无止,永无止境。通过演员夸张的肢体,正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形态来表现的,极少用到语言,但却能表达得十分清晰明确,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场景表现尤为让我们印象深刻,像是早晨起床后的动作,骑自行车、挤公交、上班工作等等一系列的动作表现,通过演员的肢体充分表现出来,很多动作一做大家都能够会心一笑,充分理解。各种笑点的背后,其实揭露的是让人叹息的愚昧和悲哀,影射到每一人身上。“蒙太奇”一般是运用在电影里的手法,但是这次却被导演赵欣然老师巧妙地运用在了话剧之中,表现了一场猎狗与兔子互相追逐的画面,配合紧张的电子音乐和有趣的定格造型,使该剧一直处于观演互动的状态!
当剧场的灯亮起,演出结束,这并非是琐碎化——
起初,选定《人模狗样》这个剧本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肢体剧与其它话剧形式不同,其它话剧形式大多是由台词为主来叙述一个故事,而肢体剧大多展现的是演员的肢体表现力,要求演员时刻要有非常充沛的体力和脑力。否则戏根本无法成立,也无法让观众信服。因为这点,起初一名主创人员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只能退出该剧组。其他演员更是大伤小伤不断,但是他们开玩笑说:“没事,我们当减肥了”。该剧幕后的工作人员更是辛苦,换装、抢道具、抢景,可以说比演员还累,放音效的和盯灯光的同学更是一刻都不松懈,每场演出下来都是大汗淋漓,因为工作台边上的灯光热得让他们连呼吸都困难。
在这出戏的创排过程中,演员都集思广益,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该剧演出的内容是根据国外表演工作坊(Workshop)即兴创排出来的一些小练习汇总编排出来的。赵欣然老师则根据原版本,让同学们抓其剧目中的主题“原始森里中的狗模人样与城市森林中的人模狗样”,进行分场次提炼相应关键字,让同学们进行延伸化的理解和框架的重新编构,将该剧重新解构、编排、创作,最后得出新的结构,对本剧目进行提炼和升华,诠释了舞台综合表现力,狗扮人物化地去传达剧情,感动和感染观众。在创作中,始终伴随着从具体到整体,从细节到全部,从外观到内部的各种想象,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形似至神似。
《人模狗样》对于该剧组所有参演和排练的同学们来说是一次探索,是一次为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的珍贵的创作回忆,更是为我们今后踏入社会的日子立起一面镜子,教导我们如何在未知的工业森林里活出人模真样,通过这出戏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亮丽的真我色彩,并非仅是一场华丽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