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坚持”实践《讲话》精神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中国革命文艺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依然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重温当年这个重要的经典文献,穿过历史的时空长廊,再看当今的中国文艺现状,再看我院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我觉得,实践《讲话》精神,关键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于民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讲话》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年来,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上星期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文艺晚会,感触很深。70年来的文艺创作、文艺方向,反映着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职业学院的教师应该好好学习、深刻领会,切合实际的运用高职教育这个平台。首先舞蹈表演专业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于人民大众,适应文化事业发展需求。舞蹈表演专业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表演专业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文化、知识的传授和熏陶,接受技能、技术的训练,真正成长为面向专业表演艺术团体以及社会不同行业的舞蹈表演人才。
二是坚持用之于民
如果说服务于民只是写在口号里,那么,用之于民才能真正将《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文艺工作者学习《讲话》精神,不仅要在情感上,更要在行动上密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作为我们舞蹈专业,真正要做到用之于民,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舞蹈表演高等应用性人才。首先,我们融合了中国各式舞种,形成了既有统一专业技术要求的规范性,又有浙江地域舞蹈特色的针对性、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国舞蹈”。又将舞蹈表演专业定位于以职业要求为导向,面向旅游、时装广告等行业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舞蹈作品创作、演出实践和参赛,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催生教科研成果,不断向社会推出优秀作品,真正实现用之于民。
三是坚持文化引领作用
《讲话》中还着重谈到了文艺批评标准问题,对于我们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它要求我们摒弃那种只注重人性教育,忽视、淡化甚至回避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倾向。虽然现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现实状况与以前不同了,但文艺引领时代发展、追求美好生活、完善精神品格的功能并没有改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们舞蹈表演专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培养并形成了“技艺同修,文舞相融”的专业特色,这不仅是前辈的叮嘱,更是“德艺双馨”育人观的具体体现。但同时,舞蹈表演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艺术工作者背后支撑的是文化素养”,艺术表现只有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才有更强的生命力,舞蹈作品的演绎和创作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着眼于大文化、大艺术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学生具备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岗位转换和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艺术的同时,需同时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文化的力量传承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唯其拥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温《讲话》,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只有摆正与人民、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才能走上坦途,迎来辉煌。作为从事舞蹈表演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相信,只有始终与人民同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舞蹈表演人才,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用文化的力量传承民族血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