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与实践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部分人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动摇,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滋长的“精神荒芜”危机。这种精神危机、道德危机正在腐蚀着我们社会基础发展的根基,而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需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因此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报告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的精辟论述,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表述,既展现着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也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更明确着公民基本的行为准则,标引着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自我修养境界。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强调了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也从伦理学角度,关注着作为一个个体,应当怎样生活,应当如何在社会中相处,应当如何在一个作为人的联合体的国家中生存。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呈现了当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追求进步的总基调,而对于世界全部人类精华的借鉴,特别是对西方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的借鉴,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民族复兴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更为积极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党校教研室副主任、基础教学部思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