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之十八:乐清山歌《对鸟》
《对鸟》是乐清山歌,其歌词是:介仫(即什么的意思)飞过青又青?介仫飞过打铜铃?介仫飞过红夹绿?介仫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天雉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其歌调由sol la do re mi五音组成,四句落音分别为re sol la sol,自由散唱。《中国民间歌曲·浙江卷》(马骧主编)记载的演唱者为温州民歌手温玲菊,记谱为音乐家朱一正、钱济。
自20世纪五十年代记录以来,《对鸟》经多位民歌手的演唱,已飞出浙江,飞向全国及世界。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为《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对这首民歌,专家学者评价很高,如江明惇先生在《音乐欣赏手册》一书中写道:此歌“音乐清新爽健,语调真切自然,整个旋律很平展,又十分动人。第三句尾的‘红夹绿’的‘绿’字,用休止符突然收住。第四句‘搽嘴唇哦’的‘搽’字用突起的高音唱出,夸张了字调,突出了孩童们对歌时挑逗、顽皮的神情,使人更觉有趣可爱。”乔建中先生在《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一书中写道:“‘对花’体民歌几乎遍布全国,而《对鸟》大概只有这一首,所以它的题材内容本身就非常特殊。”
此首的记录者是谁,现尚有争议。有说1949年2月,朱一正在虹桥沙河记录下此歌后,“最后把这首山歌定名为《对鸟》”(王志成《朱一正与<对鸟>》),有说1955年,“钱文洁在辅导姜幼梅演唱《对鸟》时提议的。”(钱济回忆)等等。其流播的范围,不仅在乐清,在周边地区也流行。如《瓯海儿歌》(1933,上海南京书店出版)中就有一首类似《对鸟》的童谣:“什么飞过青又青?什么飞过打铜铃?什么飞过呢喃响?什么飞过不做声?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燕子飞过呢喃响,蝙蝠飞过不做声。”陈适与汤增、徐则骧在编注中说:“牧童们在高山上或田野里,放着很高的喉咙,和许多同伴互相唱答,那个答不出的,他算输了。”钱济(1932年出于乐清乐成镇,老文工团员)在回忆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本人的空袭,逃到后山,经常和同伴互相唱答《对鸟》。笔者上世纪80年代末在白溪上詹村,也收集到一首类似《对鸟》的乐清山歌,其第三、四的唱词是这样的,“长尾巴鸟(读“diao”)飞过黄夹绿,紫燕飞过口衔胭脂一点红。”
在《对鸟》的演唱上,我们不能忘记几位前辈歌唱家作出的贡献,一是民歌手温玲菊,1956年在乐清中学读初一时,跟朱一正老师学唱《对鸟》,后在温州地区、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时均以演唱《对鸟》出名。二是民歌手姜幼梅,1955年参加浙江省民间歌舞巡回演出,向钱文洁、钱济老师学唱《对鸟》,1956年8月赴京参加第一届北京音乐周,受到好评,人民日报还特做报道并刊登演唱照片。三是民歌手朱玲仙,1951年向钱济老师学唱《对鸟》,1957年(当时其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演唱《对鸟》一举成名。
我们不能忘记台湾著名音乐人李泰祥先生,1958年将《对鸟》改编成同名乐曲,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交响乐团演奏。
我们更不能忘记演唱这些民歌的、一个个不知名的牧童和(民间)歌手。没有她们,就没有《对鸟》。
(作者系科研处一级作曲、省文化厅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