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业信仰,助圆“中国梦”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凝聚着每位中国人的个体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个人所期待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也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人的生活包括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领域,职业是维持生活并谋求社会认同、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活动方式。实现中国梦,需要立足本职,确立职业信仰。
如今社会,职业等于谋生的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代教育也使“接受教育——为了职业——服务谋生”的逻辑变成一个公理。如果仅仅把职业当成谋生工具,缺乏理性思考,缺少敬畏之心、尊敬之心,那么这种精神状况是最不利于个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人保持激昂的斗志,拥有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需要确立正确的职业信仰。
确立职业信仰,就是要对职业产生敬畏,要认识到职业不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人类精神通过自我超越进入崇高状态的体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就是伟人的职业信仰。只有立志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感和价值理想的不断萌发,对未来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才会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的发现。如此的职业信仰,才能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确立职业信仰,还需要工作者拥有敬业精神。《礼记·学记》中有记载要“敬业乐群”,梁启超也认为“敬”,就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绝无旁骛。“敬业”作为职业精神的浓缩,是需要从业者安心于本职工作,而非挑挑拣拣,朝秦暮楚,坚信在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是需要从业者热爱职业,敬重岗位职责,孜孜不倦,殚尽竭虑,自强不息。
作为一名思政老师,要在树立自身正确职业信仰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把职业当做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社会活动来进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用激情的青春挥洒汗水,“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铸造中国梦。
(作者系党校教研室副主任、基础教学部思政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