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说“马”
我不属马,但是因着姓马,便觉着马是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马年到了,感觉本命年到了似的,很是亲切,于是就想说上一番“马”。
因为姓“马”,对于马的感情自小就先天生成了;更因为父亲给取的“向东”之名,择其“向东奔驰”之意,就觉得比其他各种姓氏后面跟着的“向东”之名要强多了——尽管我也知道彼时父亲取名时考虑的是对领袖的虔诚之意。大学毕业时一同学题赠“一马向东”,用于送别词的最后一句,颇有壮志凌云般的意境之美,是最让我“心有戚戚焉”并长久记住的一句。向着东方奔驰的马,必然是向着太阳、向着光明、积极进取的,应了“名如其人”之说,我从小体育成绩不俗,跑步、游泳、自行车、滑冰等各式速度运动都是可让别人刮目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也是不弱。往回看已走过的四十多年路,似乎,自己的人生好似一马向东不停奔驰吧?及至我的儿子,给他取的名字叫“马赛”,竟也是和速度竞赛有关,让儿子从小就体育棒棒,长大了,倒底将“赛”的蕴含发挥到了一个新高度——考上飞行学院,将来做飞行员。那可不就成了“飞马”了?
对于马的喜爱在我是与生俱来的,这不仅因为受到许多关于马的电影作品影响,觉得马是人类最忠实、最俊美、最有灵性的朋友——如《白马飞飞》中被鬼子捕获最终绝食而亡的白马可谓“忠马”,《黑神驹》中救护遭难小孩并赢得比赛胜利的黑马可谓“智马”,《马语者》中极具灵性的马可谓“灵马”——还在于十二生肖动物中,马这威武挺拔、俊逸潇洒的灵性动物,给予我独特的、其它动物无可比拟的好感:龙腾虎跃虽则威武,却难以亲近,且还失真;牛羊兔者或憨或弱,多为待宰愚弱形象;其它动物或“杀鸡儆猴”,或“猪狗不如”,或“蛇鼠一窝”,似乎都没个好;唯这对人类立下“汗马功劳”的马,人们不吝美誉:诸如“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天马行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一而足。
儿时父母给我买过的玩具中,我独独记得一只红色塑料摇摇马,陪伴我走过快乐的童年生活。在浙西小县城长大,我没有看到过真马,这种印象中的期盼和现实中的缺失,让我长大后对马就有了一种情有独钟的情愫,既喜爱马,又愿意接近马,且从不惧怕马。我记得工作之初第一次在杭州未来世界跑马场看到马,欣喜不已,一见钟情似地骑上马,骑了一圈又一圈,马真的就飞奔了起来,和电影里看到的情景相似。我的第一次骑马居然骑得如此之稳,让训马师以为我是个老手。以后每每到内蒙、新疆等边远地区游玩,没有一次不骑马的。骑得最痛快的一次是在新疆,遇到一个半大小伙子,他大方地将马交给我,也不怕我摔下来,任由我在广阔草地上自由飞奔,真的有飞驰一般的感觉。我以为我是与马有缘的。
马在古代与人类生活是最为密切的,马离开城市生活的视野,只是近代的事,那是因为有了汽车和现代化机器,自然就淘汰了作为交通和劳动工具的马,但是须记得还有一个叫做“马力”的功率单位,就是来自于马。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它有速度、负重、灵敏、勇敢和忠诚方面的优势,是人类最得力的助手,平时是壮劳力,驮人驮物、拉车耕地,战时是勇士,披甲上阵,征战沙场。古人将马视作“六畜(马、牛、羊、鸡、猪、犬)之首”。传言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就是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排行第七位。关于马的经典故事有很多,如伯乐写出评马专著《相马经》,汉武帝为获取西域名马“汗血宝马”发动战争,西楚霸王项羽的爱马“乌骓”名扬千古,《三国演义》中还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中张飞,马中玉追”等对烈马出神入化的描写。
时至近代,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马戏团,取名于马,马也是表演主角。马是唯一参与奥运会比赛的动物,障碍赛中比试智慧、勇气和胆略,盛装舞步比赛中的马更是如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一般,动作潇洒、体优雅态、双目炯炯,聪慧灵敏得无以复加,令观众发出大大的惊叹。
由马生发的成语、谚语代代相传,成为经典。“小马过河”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成长,它最早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老马识途”说的是老同志及其经验是一种不可小视的财富;“老骥伏枥”说出了“人虽老、壮志犹在”的雄心;“塞翁失马”讲解“一分为二”辩证思维的最佳典故。
关于马的艺术作品著名的也是不少。有秦始皇陵出土的挽车陶马、汉代的黑漆木马、唐代的唐三彩马,徐悲鸿创作的《奔马图》。我颇为庆幸的是三十年前,正在集邮的我花了高于面值几倍的价钱,购买了一套徐悲鸿的《奔马图》邮票,至今,这套邮票涨价何止上百倍。价格增长其实并不重要,在我却是感觉到留住了大师的画迹和奔马的神韵,令我时常拿出邮票把玩欣赏,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