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筑梦远航|手工艺学院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在明辨新局变局中找准方位 在融入大事要事中创新作为
2月23日中午,手工艺学院党总支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暨2月主题党日活动,会议由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金银琴主持,全体党员老师、各教研室主任参会。

金银琴领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相关学习资料,与会人员重点学习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金银琴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发展阶段赋予非遗保护工作新使命、新定位、新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相关政策内容,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明辨新局变局中找准方位,在融入大事要事中创新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课程建设,做强现有专业的同时,针对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传承需求,主动谋划拓展专业方向,积极探索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王筱芽表示,《规划》指明了非遗传承方向,提出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保护发展体系要求,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政策要义,在对标对表中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握政策中心重点,明确自己肩负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激活宣传阵地活力,利用“手工艺“窗口效应,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围绕年度工作重点,以”做大传承 做强品牌“为宗旨,拓宽渠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让传承发展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各参会老师根据政策内容,就如何推进非遗保护、培养传承时代新人进行深入研讨。
副教授叶峰泉说,本次理论中心组学习与手工艺学院发展方向相契合,为未来非遗学院的建设指路明灯。专业教师对政策导向学习欠缺,通过这次学习,培养好的习惯,立足专业本身,解析政策导向,抓住发展机遇,融合共通,使专业建设、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定位准确,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办学水平。
组织员钱杏芬说,聚焦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非遗项目传承和弘扬大有作为。尤其是具有地域性的非遗民俗活动和非遗手工技艺,是凝结着乡情乡愁的乡村历史“活化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寄于厚望的“走在前列”和“示范窗口”的省属高等职业校院,责任在肩,义不容辞。手工艺学院更应先行一步、一马当先,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发光发热、飞入寻常百姓的美好生活,是我们值得探索和尝试的崭新课题。
文物修复与保护教研室主任江杰说,通过学习,对非遗的各项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非遗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非遗是中华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文件精神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指明了道路,对传统文化事业传播拓宽了更加宽阔的道路。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一直发展至今日取得的成绩是非常丰硕的,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让非遗更多的服务社会、服务生活。“十四五”期间文物修复专业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事业不断努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文化、服务于传统手工艺。
民族传统技艺教研室主任傅菲菲说,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设置方向之一就是“非遗+生活”,无论手艺是何种形式,必将是服务于生活的,也就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22届的民传毕业生在“非遗手艺”水印木刻的创作中就采用了表情包的形式,让手艺好好的火了一把,登上了杭州日报,为学生自己也带来了收益。这是与时俱进年轻人有活力的文创,它顺应互联网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强化了“非遗+网络”,创新丰富传播载体和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程序、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和“传统技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融合。民传专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将“非遗+生活”“非遗+网络”等方面做更多的尝试,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展示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魏华琳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主要任务提到:加强传统工艺理论研究,丰富传统工艺产品品种,集中地区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培育工匠精神。在如此非遗发展新机遇下,展示艺术设计专业有着新发展空间,新前进方向,增强传统工艺学习,创新非遗展示载体形式,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文化创意与策划教研室主任李旭晨说,根据省文旅厅印发的非遗“十四五”规划,本专业建设可以依托以下几点去做结合。一是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加强非遗活化、创意产品开发及推广,在课程教学中将加大非遗内容的植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意设计与文化策划;二是非遗数字赋能搭建互联网传播平台,强化非遗+网络,创新传播载体与渠道,在专业建设与课程中将加强新媒体课程的植入,让学生利用直播、小程序、公众号等去传播非遗文化;三是主题方向中将紧跟文件中提到的大运河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为着手点,将主题项目植入课堂,将非遗活化、创新。
文物修复与保护教研室潘文娟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央高度重视,下发了多项文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文件的精神,守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拿出我们专业多年积累的技能和素养,选择好素材,找准入口,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在新时代下迸发新的生命力。
民族传统技艺专业教研室胡锦霞说,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非遗传承的老师,在自己所教授的印染方向,制定好相关的教学安排与实施,让传统手工艺不断在创新中活化,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做到真正的落实。
永葆初心 筑梦远航
2月24日晚,手工艺学院学生党支部在线上组织开展“永葆初心 筑梦远航”主题党日活动,学生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学生党支部书记胡墨智丽主持。
王筱芽给毕业生党员提出四点嘱托:一是尽快适应社会,找准定位,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学习到工作的转变;二是学习永远在路上,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背景下,坚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党史学新策,增强适应新形势、战胜新挑战的自信;三是自律永远在路上,时刻谨记党员身份,严以律己、坚定信念,做担当自律的青年党员,为新时代赋能;四是生涯规划永远在路上,树立远大志向、目光长远,规划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牢记初心,平稳远航。
学生党员们就自身目前就业和学习情况进行发言,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实习工作、专升本复习当中的思考及感悟。

学生党员范成炜:感谢学校专升本的课程平台,拓展了我的提升空间。在决定专升本前,我认真地思索专升本是不是有价值的事,因为只有认可了,便尽全力去做,充满阳光地做。最后一个月常常有“恐年岁之不吾与”之感。恐惧年华消逝,正是希望成就自己。所以,觉得光阴很短促,就要掌握、抓住这段光阴,好好地做一些事情。最后冲刺,不到最后一刻尘埃落定,没人能决定你的人生。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希望。
学生党员王灵佳:在短短寻找实习时间中,我认识到要摆正就业心态,不心存侥幸,更不心存胆怯。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产生落差感,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面对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时刻谨记老师们的嘱托“先就业再择业”。有过迷茫期,也有过不成熟期,但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让我在成长路上所必须要经历的,只有这样,才使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挑战感,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向往!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未来的道路上,做出更多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