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助人为乐不仅仅是学雷锋、做好事,它更是人的一种良好习惯、一种人的精神崇尚,一种人生的境界。在我们学校,助人为乐的老师和同学不少,每每遇见或听闻,总会感动、欣慰和自豪。当我听闻影视技术系主持工作副主任刘发奎半夜送迷路的外校新生到校报到的故事,心生感动。
开学初的一个晚上,刘发奎在东冠校区值班。12时许,他发现一个女孩在大门口哭泣。他上前询问,原来她是来自广西南宁的大一新生,考上的是另一所艺术院校。下飞机后,出租车司机听错了校名,将她送到这里,并离去,半夜的东冠马路一片冷清寂寥,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
面对这个远道而来迷路的并非自己学校的新生,刘发奎热心询问,看到她拿出的是中国美院继续教育学院录取通知书。那学校不近,半夜让女孩提着两个大行李箱,是很难找到的。他二话没说,开上车,将女生的箱子放进车里,带上她就去寻找位于浦沿路的那所学校,帮她敲开学校大门,安顿好后才离开。
当我向刘发奎表示敬佩时,他笑着说:“能帮得上就帮一下,半夜里女孩子不安全。”
有感于刘发奎的助人为乐,我采访影视技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彭云波,结果我了解到更多让我感动的故事。彭云波说,老刘平时帮人挺多的,尤其对弱者的帮助做得非常好,很到位。遇到系里谁有困难,他一定会帮助。09电声班女生李春丽是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家里很穷,全家靠养着的一匹马维系生计。她家离火车站很远,下了火车还要骑马十几个小时才能到。冬天的内蒙古冰天雪地,回家是没有交通工具的。这年放寒假,李春丽留在学校。然而学生寝室是统一封闭的,不能居住。对这个有特殊困难的女生怎么安排?刘发奎和彭云波商量后,决定让李春丽到他们家各住半个月。后来经学院分管领导张书记关心,李春丽被安排住在学校招待所,还被安排参加校卫队值班,既解决了住宿,又补贴了劳务费,解决了她的生活困难。年三十那晚,刘发奎专门来校看望李春丽,给她发红包,让孤单的她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关心。李春丽也很争气,学习刻苦,年年获得一二等奖学金;后来经系里推荐,进入浙江新远国际影城工作。
这样的故事在刘发奎身上还有不少,诸如半夜探望急病送医的学生,自掏腰包给学生买点心,关心生活困难师生安排兼职补助,等等。有一名也是内蒙的学生刘谦,就因为曾经得到刘发奎的关心,就记住了他,当刘发奎到内蒙出差时,他还专程来迎接,师生之情溢于言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刘发奎老师显然就是这样一个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幸福之上的人。